五一北京游记(三)

[ 2006-05-13 04:09:13 | 作者: vivi ]
字号: | |
5月3日 多云 长城脚下的公社
--------------------------------------------------------------------------------

睡到自然醒,直奔长城脚下的公社。

先简单介绍一下吧:
项目名称: 长城脚下的公社(原称:建筑师走廊)
地理位置: 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附近
占地面积: 8平方公里
总体规划: 严迅奇[香港]
景观设计: 艾未未 [中国]
建筑面积: 32600平米 一期:共计9400平米;二期:共计23200平米
一期建设: 11幢别墅、1幢俱乐部
二期建设: 48幢别墅
俱乐部: 总建筑面积4109平米;内部设有游泳馆、西餐厅、酒吧、10个院落式餐厅、小型电影院、画廊、儿童游乐、礼品商店;
别墅: 建筑面积最小330平米,最大700平米,多为500平米左右

设计师及其作品:
安东 [中国大陆] 红房子
uploads/200605/13_023315_21.jpg

uploads/200605/13_023320_1.jpg

uploads/200605/13_023325_8.jpg

uploads/200605/13_023330_10.jpg

uploads/200605/13_023334_13.jpg

uploads/200605/13_023339_14.jpg

uploads/200605/13_023343_15.jpg

设计灵感:
建筑并非建筑师表达自己的方式。它透过建筑师获得表情。换句话说:在山里的房子不同于都市中的房子。Badaling山中的房子不同于Sanya山中的房子,就算由同一个建筑师设计。悬臂屋并非特定基地的自然结果,而是山坡的。非太阳特定位置的结果, 而是对于它的需求。是没有特定使用者而是敏感有教养的人的结果。是与长城共享一个基地的结果,非以邻居的身分,而是对于它的注视。位于小地方邻接长城的屋子想要怎么透过我表达自己呢?
悬臂:房子可以接连到山谷的任一个斜坡,接近的路可以是在坡面上往上或往下,对于原始的型态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严峻的:简单几何。自然且简单地使用材料,混凝土、水泥红砖、木、竹子、玻璃。
“建筑的漫步”:走过这屋子是丰富、兴奋与精神上的体验。
屋顶庭园:如长城般,庭园属于社区,房子它需要就像整个地景中的观景庭一般属于自己私密的庭园。

张永和 [中国大陆] 土宅
uploads/200605/13_023113_1.jpg

uploads/200605/13_023118_2.jpg

uploads/200605/13_023123_3.jpg

uploads/200605/13_023128_5.jpg

uploads/200605/13_023133_6.jpg

uploads/200605/13_023138_7.jpg

uploads/200605/13_023150_8.jpg

uploads/200605/13_023156_9.jpg

uploads/200605/13_023202_10.jpg

uploads/200605/13_023206_12.jpg

uploads/200605/13_023211_16.jpg

uploads/200605/13_023216_17.jpg

设计灵感:
这栋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间,也带入了"山水"意境。水的部分,有条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下粼粼闪光。中庭,则由一侧的山峦与另一侧住屋分裂的两翼共同围塑空间,柔和地处理了自然地京与人造建筑间的分际。
这座分裂的房子并非一成不变。两半间的角度可自由调整,俾使配合不同的山坡地形。根据每个特殊基地的地理状况,分裂之屋可以整合成单栋的、或变形为平行的、互相垂直的、一长条或背对背的各式建筑。换句话说,分裂仅是弹性建筑的多样状态之一。
分裂之屋同时也是生态学的:承重墙以土埆配合木头支架组成。土埆厝在中国是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除了减少环境冲击的优点外,还具有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利用结合传统建筑的方式,我们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民居的企图,而非陷落于盲目仿效古建筑形象的窠臼中。

古谷诚章 [日本] 森林小屋
uploads/200605/13_023919_3.jpg

uploads/200605/13_023927_4.jpg

uploads/200605/13_023934_18.jpg

uploads/200605/13_023939_1.jpg

uploads/200605/13_023945_8.jpg

uploads/200605/13_023950_9.jpg

uploads/200605/13_024008_10.jpg

uploads/200605/13_024013_13.jpg

uploads/200605/13_024018_14.jpg

uploads/200605/13_024022_15.jpg

设计灵感:
我认为建筑的主要功能是让人和人、人和物相遇。建筑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让人们能站在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面对从未见过的景观,未知的地形和风光,不管是都市还是大自然。
同时,建筑还可以是人们聚集的地方,是人们在都市或大自然中一个不知名的能够彼此相识相遇并建立联系的一个地方。因此,建筑能成为在那儿相遇的所有人共同的记忆,不管他们是偶然或特意碰到的。通过建筑物广大的记忆空间,它还可能提醒人们在某个特定地方相遇的某个人的价值。
建造在长城脚下美丽森林中的住宅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去结识原本陌生的人,同时拥有当地独特的地形优势和远处蜿蜒的长城景观。它的室内设计,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木材,让人们觉得即使在室内也仍然置身于森林中。在这儿,人们能感受到,如同瑞士雕刻家、画家加柯梅蒂(Alberto Giacommetti)所描述的,“在森林广阔的怀抱中,人变成了一个光球”。在这样的建筑中,与你珍视的朋友共同经历四季的变化,你一定能与加柯梅蒂产生共鸣。
这个项目使用的是当地的原材,但通过新颖的建筑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空间。从立着不少垂直口子的房间望出去,人们能看到他们所拥有的景色的每个不同层面,产生景随人移的效果。毕竟,在挑选他们自己的居住地时,人们不是被动而是非常主动的。享受您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在这个建筑和山水、森林间的漫步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简学义 [台湾] 飞机场
uploads/200605/13_024625_2.jpg

uploads/200605/13_024630_14.jpg

uploads/200605/13_024634_15.jpg

uploads/200605/13_024639_1.jpg

uploads/200605/13_024644_4.jpg

uploads/200605/13_024726_5.jpg

uploads/200605/13_024735_6.jpg

uploads/200605/13_024740_7.jpg

uploads/200605/13_024745_8.jpg

uploads/200605/13_024750_9.jpg

uploads/200605/13_024756_10.jpg

uploads/200605/13_024808_11.jpg

uploads/200605/13_024812_12.jpg

uploads/200605/13_024817_13.jpg

设计灵感:
本案由于基地所在位置的特殊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大地与历史的尊重是首要的考量,地景的融合以致于回归自然的生命体验应是建筑所应追求的事情。
这个建筑最强烈的印象乃是那雨道嵌入山坡的石墙,与自由悬浮于复杂 的坡地有如由石墙中穿出的一个个矩形的箱型空间,石墙表面由当地的石材所砌筑,一段段有如穿进坡地缝入大地城墙,除了与“长城”的历史意象呼应之外,此一墙的构造有如生物的脊骨般支撑着衍生的空间,也如神经动脉般提供了基础的生活机能与流通的动线,而自由的空间由此向周围延伸而出,矩形空间也可以随着外在的自然与内在的人的行为关系而调整改变,除了本质的关系之外,也因应了一种简单的建筑形式结构能在此复杂的地形环境中被赋予合理性。

崔恺 [中国大陆] 看与被看
uploads/200605/13_025313_2.jpg

uploads/200605/13_025321_6.jpg

uploads/200605/13_025325_8.jpg

uploads/200605/13_025331_10.jpg

uploads/200605/13_025336_11.jpg

uploads/200605/13_025340_13.jpg

uploads/200605/13_025349_14.jpg

uploads/200605/13_025355_15.jpg

uploads/200605/13_025405_16.jpg

设计灵感:
“看”与“被看”
到山里是为了看风景。3号地景观北向及东北向,视野开阔、层次丰富,近景是1号别墅,中景有会所,远景则是层层叠叠的山脉。于是客厅、餐厅向北,居室部分向东北且全面敞开。
在山里盖房最怕挡景,别忘了后面还有4号、5号、6号别墅。于是客厅和餐厅部分利用台地下沉,“蹲”在草丛之中,上部覆土植草,土坎变成“玻璃坎”。居室部分平行山体布置,保持山沟的视野畅通,而架空使山地得以延续。
谁来渡周末
除了主人和仆人其他人是不确定的。数量?关系?男?女?于是客厅餐厅相连,室内室外相通,提供聚会的场所。居室除了主卧室,其他部分可自由分隔组成不同大小的房间。卫生间有两个,必要时可分男女。主人的卧室挑出台地上方,独享开阔的视野和生活的私密。这种私密使卫生间得以开放,入浴也可观赏山野的风光。当家里没人的时候,仆人住在廊下,除了清扫不需要进入房间。厨房是开敞的,其实更象一个吧台,朋友多时,会所准备的佳肴会通过专用出口提供,与客人活动区不干扰。另外别墅内还有司机房、洗衣房、设备间和车棚。    
光庭
在幽暗的夜晚,一盏灯笼照亮你回家的路。那是玻璃的门厅在迎接你的到来。两层高的空间,是客厅和居室共享的光庭。庭内,随着时辰的变化,阳光、灯光、格栅、树影在墙上作画;庭外,随着季节的更迭,青草、绿藤、黄叶、冰花,景色变幻,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易于建造
考虑到水关别墅一期项目规模小,又在远离城市的山沟里,想要使用商品混凝土现场浇注不太合算,所以这里采用钢结构(客厅、居室)和小部分砖混结构(附属用房、墙)。
客厅部分下沉一米多,挖出的土方可以就地用作平整庭院和屋顶覆土,不需外运。如遇岩层凸现,可将之作为客厅室内家具和陈设,稍事雕琢。
建筑围护结构考虑了保温和节能的问题:覆土,保温楼板和屋面,三层中空玻璃窗门,尤其是钢结构室内外交界处的冷桥处理。
建筑用料:
    钢——结构和楼梯;
    铝板——外饰面
    玻璃——窗、隔断、玻璃灯笼;
    石材——挡土墙、地面;
    木材——楼板、顶板、室外平台、家具;
    培植土——屋顶覆土;
    砂砾——庭院地面;

重复和差异:
     这个构思可以适应其他地段,基本条件是有土坎高差变化的地形。
    居室与客厅两部分之间的角度可变。
    玻璃灯笼的玻璃可变(透明、磨砂、印刷、嵌色)。
    居室的隔间可变。
    面积可变。
    固定陈设可变。
    室内用料可变。

张智强 [香港] 手提箱
uploads/200605/13_025905_11.jpg

uploads/200605/13_025911_4.jpg

uploads/200605/13_025917_1.jpg

uploads/200605/13_025923_8.jpg

uploads/200605/13_025927_9.jpg

uploads/200605/13_025932_22.jpg

uploads/200605/13_025943_23.jpg

uploads/200605/13_025950_24.jpg

设计灵感:
手提箱
坚固平边的箱匣,可供外出旅行时,用来放置个人物品等。
住宅
建筑物,特指供家庭生活的场所 --解读家居生活的情趣机制。
抱持着对典型住宅形象的怀疑,本案企图重新思索亲密感、隐私性、自发性与弹性的本质。以无限想像及感官愉悦面为原则,提出一件满足最大弹性空间要求的简单设计。
这个住宅的主要概念是阶层的叠置。底层的机能如同一盅供给家庭基本配备与服务的容器,同时含括收纳功能。隔间隐匿在楼板地景中,升起的同时也先指引了通往下层空间的门径。上层空间设置一排可随意升降的遮帘,形成室内的次隔间系统。同样的手法也出现在立面上,建物的外壳以垂直层板组织层理。外层是一整圈全高的双面玻璃折叠门,内层则由帘栅组成开口矩阵。抽象的立面纹样源于使用者导向的操作逻辑。两者共同地塑造中介层。
中间层是一个供住居、活动或通行的重生的杰出的主楼层。配合外壳的活动元件及非阶级式的配置,空间可根据活动性质、住民数量、及个人对封闭性与隐私感的重视程度,轻易地被改变。除了必需的基本元件外,其他隔间皆可遁没于空间之外。根据使用者的特定需求,一个变化的量体可以不费力地从开放空间滑行到其他房间之中。
这栋住宅位于Shui Guan的Nangou谷中,基地朝北骤降,相对地使北侧暴露。该地属大陆温带型气候,为了一揽万里长城盛景并享有最大的日光照射,本建筑采南北走向。也因此让住宅中的每个重要空间,得以坐拥长城美景。选择权是奢华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住宅提供多处同等重要的出入口,而房间则以个别的舒适感为考量,刻意区分。
地板的形式可以让人即刻联联想到华丽巡航艇的内部,在轻松方便的原则下,充气式家具为主要配备,与中层相同,利用隔间即得以解决大部分需求,而藉此减少家具的数量。此外,家具配合建筑可调性的特色,也都有可活动的功能,仅使在建筑内部扮演积极的角色。

堪尼卡 [泰国] 大通铺
uploads/200605/13_030548_2.jpg

uploads/200605/13_030554_6.jpg

uploads/200605/13_030600_25.jpg

uploads/200605/13_030605_1.jpg

uploads/200605/13_030610_7.jpg

uploads/200605/13_030616_8.jpg

uploads/200605/13_030621_9.jpg

uploads/200605/13_030626_10.jpg

uploads/200605/13_030631_13.jpg

uploads/200605/13_030636_14.jpg

uploads/200605/13_030641_22.jpg

uploads/200605/13_030646_24.jpg

设计灵感:
揭示地点的灵魂
我认为在山中度周末的家要给主人的生活提供变化。 我们与周围城市之间的" 内在性" 和 "非物质性" 倾向于让我们与自然、甚至是物质的自我隔离开来。 我认为山中度周末的家并不一定是要带我们离开城市生活( 因为城市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令人惊叹的并且充满刺激) ,山中度周末的家只是向我们揭示一些我们丢失的东西,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平衡。
因此,房子应该给主人提供周围环境中积极的一面( 如山的全貌、长城景观, 碧空万里、星辰满天,优质空气等等) 但同时,也必须能让主人远离那些太花哨的以至于不能接受的自然因素。我们就是要在坡地和庭院中创造室内/和户外空间之间的强大和谐。

陈家毅 [新加坡] 双兄弟
uploads/200605/13_031050_2.jpg

uploads/200605/13_031057_3.jpg

uploads/200605/13_031102_4.jpg

uploads/200605/13_031107_6.jpg

uploads/200605/13_031112_8.jpg

uploads/200605/13_031123_10.jpg

uploads/200605/13_031129_11.jpg

uploads/200605/13_031134_14.jpg

uploads/200605/13_031139_15.jpg

设计灵感:
在许多传统中国绘画中描绘的地景存在着自然与人造之间模棱两可,这形成了本案的出发点,它位于水关山坡上,并以著名的人造物-长城为邻,令人生畏的基地因其位置而有所启发。
住宅设计得与所处的自然涵构密切的结合。当地的石材作为主要材料之一。住宅的量体是以一个较大的建筑物与一个罗小的附件小心的配置于山谷的基地当中,两者者是L字形,这有助于前述的结合。厨房与餐饮空间在小量体内位于北侧的陡崖边,并且主建筑成45度角。
这两个建筑和北边的悬崖包被一个称得上安静的庭园,在住宅中形成一个隐密亲密的区域。阶梯状的木头平台像爬行动物一般爬过这个庭院,绕建筑一圈而后延伸到地景中。连结山谷与房子的小径提供了休息与冥想的场所。并不像普通庭园围闭的模式,它在各个方向都有特殊的开口穿透,让虽然是置于内部的庭园也可以一直与外部有视觉上的连接。这是本案形成其纹理,与自然环境共事肯借景的一个描述。 进入主建筑物的入口位于一个缓缓升起,铺石头的小径的尽头,而附属量体在左侧稍高的地面上。大面双开门开向有大片南向山谷景致玻璃窗宽敞的挑高大厅。面向客厅的一边是一个较受保护而内向的庭园,它周围围绕着连向客房的走廊。一个悬臂的楼梯通夹层的书房、半户外的阳台与主卧室。餐点将在比较舒适的餐厅供应,是比较亲切而且拥有对外良好的视野,可以看见整个山谷,并有户外的阳台可以在夏天从事半户外活动。
建筑师希望本案的访客获得充裕的机会可以与基地粗犷的特性及其相关的历史连结。

隈研吾 [日本] 竹屋
uploads/200605/13_031826_2.jpg

uploads/200605/13_031832_5.jpg

uploads/200605/13_031837_1.jpg

uploads/200605/13_031842_7.jpg

uploads/200605/13_031847_8.jpg

uploads/200605/13_031852_9.jpg

uploads/200605/13_031857_10.jpg

uploads/200605/13_031901_11.jpg

uploads/200605/13_031907_12.jpg

uploads/200605/13_031912_14.jpg

uploads/200605/13_031917_15.jpg

uploads/200605/13_031921_16.jpg

uploads/200605/13_031925_16.jpg

uploads/200605/13_031931_17.jpg

uploads/200605/13_031935_18.jpg

uploads/200605/13_031940_22.jpg

uploads/200605/13_031946_23.jpg

uploads/200605/13_031952_26.jpg

uploads/200605/13_031957_27.jpg

设计灵感: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从长城的礼俗中学习,我们时常受长城从未是孤立物体的事实吸引。它绵延不断着波浪起伏山脊的特质是吸引我们性抩。对我们而言它是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伦。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企图将长城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至于材料,既然它在中国与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我们仅可能使用竹子。视竹子的密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分割。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决定放置一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但这竹子墙将不只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合生活与文化,如此长城的一小部分。

严迅奇 [香港] 怪院子
uploads/200605/13_032456_2.jpg

uploads/200605/13_032501_5.jpg

uploads/200605/13_032507_10.jpg

uploads/200605/13_032514_11.jpg

uploads/200605/13_032520_14.jpg

uploads/200605/13_032525_1.jpg

uploads/200605/13_032531_6.jpg

uploads/200605/13_032540_7.jpg

uploads/200605/13_032545_8.jpg

uploads/200605/13_032550_12.jpg

uploads/200605/13_032554_13.jpg

设计灵感:
建筑是一种处理关系的艺术。因此,我们选定公/私界而争议不断的都会区作为本设计的建筑地点。微观下,住家彷彿是都市形式的缩影,由制约的互动关系定义出内部领域层级,包括:私密空间(与睡眠机能相关),社交空间(与起居/用膳活动相关)与公共空间(与户外环境相关)等。
本案则以传统的合院住宅为主体,提出两种不同角度的"误读"方式。基本上,配置从正统的方场空间,转而以配合基地地势特性与视线方向性而加以调整。概念上,则维持了传统中庭属性-以平淡而内化的环境提供一个舒适且具私人领域感的空间,却同时以开放社交空间的手法,引进外界浑沌的环境来消灰原有的空间感。另外,本设计同时强调了现代房屋因应不同使用者及活动的可调整需求。因此,社交空间并不存在某个特定的机能分区内,而比较像是一个多用途空间,长条的服务区则比邻一侧。 可由滑轨屏风分隔成不同的次空间以符合不同的团体规模,让空间中的活动得以交流、重叠或隔离。现代与传统的空间概念在此相互交融于同一个中庭空间之内。
建筑的终饰则以最单纯的元素,白色刷漆的墙面、木质地板与石材铺面传达了宁静的乡村式家居生活的感觉。遮挡外露西南向立面的竹子屏栅表现了空灵的气质,与中庭散发的强烈互久感觉相映成趣。

坂茂 [日本] 家具屋
uploads/200605/13_033238_3.jpg

uploads/200605/13_033243_7.jpg

uploads/200605/13_033248_1.jpg

uploads/200605/13_033253_10.jpg

uploads/200605/13_033305_11.jpg

uploads/200605/13_033309_12.jpg

设计灵感:
以一个外国人身分进行这件中国境内的住宅案,我们重点在于让设计得以适当地反映该地文化及实质面向的涵构。而同时,在一个比较无法掌控细部精确度的国外环境从事建筑,不啻是种挑战。虽然此地的设计费比日本相似案件低廉许多,但是有幸获得这样的机会得以一窥中国构筑的庙堂深奥时,这点遗憾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   
为了让宽阔的基地发挥最大优势,我们引用了中国传统合院建筑的概念,让中庭坐落住宅正中,房间则以基本的方形配置围绕庭院排列。
一旦概念成形,就必须开始考虑合适的建筑系统。我曾听说,由于对木构建筑的需求日益减少,中国木工匠的技艺正日渐消退当中;另一方面,傢具的品质却依然维持稳定的水平,海外市场也持续扩增。因此,我决定选用自己研发多年的"傢具住宅"系统(这是个利用组合式建材与隔热傢具为主要结构体与建筑外墙的系统)作为本建筑的营造方式。
为了装配模矩化的傢具,我们先研究中国构造中的制式尺码与材料。不出所料,在遍寻当地的工厂之后,还是无法寻获我们在过去的傢具住宅中常使用的2×4木头挂钉及结构性合板(stuctural plywood)。但同时,却让我们不经意地发现另一种材料,就是竹制合板。这类合板通常被用来做为混凝土模板,漂亮刨光外皮呈现出波浪花纹,掂在手中的竹片显得结实而颇具量感,类似日本使用的结构饰板,强度却更大。我急忙带了一个样本回日本测试,结果与当初推测相符,竹制合板在结构上的确比我们熟悉的结构饰板坚固。我相,倘若可以将竹条压叠成合板,自然可制成竹LVL(胶合板)。这表示,本案的构造系统,即有可能以竹子取代原先熟悉的材料,而且,所有的内外墙及地板粉光都可在竹板施作而维持材料的一贯性。
除了哥伦比亚籍建筑师Simon Velez与他的混凝土浇灌浇灌竹子结构外,多数建筑师戮力于开发竹子结芶的尝试似乎都相继失败。竹子大小不一的直径、厚度凭添了结构计算的难度;而无法承受阳光直射与容易因干燥而脆化的特质也构成其致命伤。由于这些阻碍,我一开始并不认为竹子适合被开发为结构元素,然而,因为压制竹片合板的成功,我逐渐被这个未来可能的结构建筑元素所吸引。我也相信这栋竹制傢具住宅将会成为引领并象徵中国现代性与当代构造物的设计作品之一。

承孝相 [韩国] 会所
uploads/200605/13_034938_1.jpg

uploads/200605/13_034943_4.jpg

uploads/200605/13_034947_7.jpg

uploads/200605/13_034952_11.jpg

uploads/200605/13_034957_15.jpg

uploads/200605/13_035001_16.jpg

uploads/200605/13_035007_17.jpg

uploads/200605/13_035013_18.jpg

uploads/200605/13_035019_31.jpg

uploads/200605/13_035025_36.jpg

uploads/200605/13_035029_39.jpg

uploads/200605/13_035035_44.jpg

uploads/200605/13_035041_49.jpg

uploads/200605/13_035047_52.jpg

uploads/200605/13_035052_53.jpg

uploads/200605/13_035101_55.jpg

设计灵感:
籍由将景观的概念从它原本与土地严苛的关联中解放,并且将之放在传统都市风格中解读,可能开启探索超越科学疆界的现存特质的机会。
我心中涌上一阵本案的执行将可能将是人类无理意志的感慨。甚至是一些平房的遗迹都像是被伟大的自然击倒而毁坏。我兴奋地思考该如何在此作设计。从基地勘查回来后,首先想到说自然元素应该被保留,如石、树木,甚至是一些既存的人造物也是。
考虑基地以及其估据斜坡所需的最体,考虑量体该被切分数个个别的部分以优先设计虚空间。这是与自然沟通最好的方式,室内外与虚体实体空间。被分割的最体将会融入环境与其经房屋当中。建筑做为景观元素是这个设计的用意,它容纳了相异的文化与不同的机能。
所以在这里建筑并不是视觉的表现而是一个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与彼此以及自然会面沟通的场所。现有的自然与人造建筑以及人们共同创造新的景观。我称之为"文化地景"。
此文化地景是新的自然,新的场所与新的生命。
俱乐部的基地位于"长城边社群"案子就计画地与地点而言都是的中心。为了可从房屋便利可及,它位于南边与东边山谷端点的位置。从基地看西边向着长城,是整个基地景观最美的。向东的视野开展向东侧山谷而南北侧面像山脉。基地内坡面约0到10度,从东向西北向南斜下来。俱乐部的计画是给房客与住户用的设施,像是两种餐厅、游泳池、画廊、杂货店、管理中心与员工宿舍。这种建筑将是许多人会面、多元文化交流、各种机能发生的场所。相较于其它机能,游泳池的量体大到应该被切成一些小部分。
中国餐厅拥有10个私人包廂,每一间配上10个不同主题个别围闭的庭院,配合上弹性的隔间当餐厅以一个大空间的方式使用时,这些庭园形成相当特别的景致。特别是透过缺口的光线将房间扭曲而赋予廊道神秘的场景。
除此之外,其它机能系统化的以走廊连接而根据基地现场的高程配置。游泳池与在中国餐厅上方的西餐厅俯瞰长城很棒的景致而傍晚时可以进揽晚霞的艳丽。
进入大厅时可见到美丽的树木,是基地上原有的。地景是俱乐部的延伸,拥有线性的元素连接建筑与道路。有喷泉、木头平台、停车场,但是某些外部空间仍将维持原状。所有的人造元素谨慎的置入现存的景观中。边缘地带应小心的处理。
必然的结果是这建筑会看起来像五个从山里延伸出来的长条物件,而不会像是被建造在地面上而已。材料是另一个表现设计哲理的方法,所以说材料的调和设计概念是不可或缺的。
此建筑以自然的材料建造,像是木料、不锈钢板以及石材。不锈钢板是经过时间锈蚀而改变颜色,所以会与自然随季节与年月的色彩搭配。石材与混凝土的组合是从基地撷取的,而此举将保留基地原本的涵构。最后它们会像是在那里待了很久一般。起源我们过去美好的记忆是构成我们现在的重要的一个原因。

投资人: 张欣、 潘石屹

早就想要到这里亲身体验一下大师作品,原来还计划着要住上一夜,可一打听房价,最便宜的都要12800一晚 [sweat] 更汗的是,12栋别墅已被预定了11栋 [sweat] [sweat] 北京有钱人真是多~~! [sweat] [sweat] [sweat]

没办法,由于房间已经被定满了,我们今天参观不了内部,只能可怜巴巴的在外围远远欣赏 [angry] ,真是遗憾~!

不得不承认,这里作为全世界最贵的酒店之一是不无道理的,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外,这里的12栋建筑都是由亚洲最著名的建筑师精心设计建造,风格各异,各有特色,已经形成了长城脚下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设想一下,在北京这样的一座城市,能够拥有这样的一栋别墅,推开窗便可看见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孰与争锋?
再设想一下,作为一个建筑师,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这样一个场地上设计并建造一个作品,能有几人有这种机会呢?

传了那么多图,我也很累了,实在是没有心思发表感慨了,以后想起来又更新吧~
[最后修改由 vivi, 于 2006-05-13 19:44:05]
评论Feed 评论Feed: http://www.liyawei.com/feed.asp?q=comment&id=49

浏览模式: 显示全部 | 评论: 2 | 引用: 2 | 排序 | 浏览: 7760
引用 黄小猫
[ 2006-05-13 22:41:29 ]
看来这辈子是打算投身建筑事业了耶~~~ [lol]
引用 vivi
[ 2006-05-14 02:36:42 ]
也没有啦~! [sweat]
我还要来投奔你呢~! [heart] [heart]

发表
表情图标
[smile] [confused] [cool] [cry]
[eek] [angry] [wink] [sweat]
[lol] [stun] [razz] [redface]
[rolleyes] [sad] [yes] [no]
[heart] [star] [music] [idea]
UBB代码
转换链接
表情图标
悄悄话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验证码 * 请输入验证码